秦始皇颁布的“书同文”法令,都是统一成什么文字?
发布时间:2020-01-19 14:20发布者:翻历史网
发布时间:2020-01-19 14:20发布者:翻历史网
秦国统一六国后,便开始了“天下大同”思想的传播。首先颁布的便是“书同文”“车同轨”等政令,“书同文”也就是把其他诸侯国所用的文字,改成统一的“小篆”。
自周朝迁都洛邑(今河南洛阳)后,社会进入了持续五百年之久的诸侯割据的局面,史上称之为“春秋战国时期”。当时,在语言文字等方面,竟出现了“言语异声,文字异形”的现象。据史料记载,当时“眉”的写法有104种,“宝”的写法竟多达194种。其中,有的字体疏密夸张,有的则温婉动人、结构奇特。这虽然对书法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,但是对于当时人们的语言交流和思想理解带来了不便。
篆体本身就是小篆与大篆的合称,人们习惯把秦地的籀文称为大篆,把“篆文”称作小篆。小篆又称秦篆,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新字体,它产生在战国后期的秦国,并且流行于秦代和西汉的前期,之后才被隶书所取代。战国时期,诸侯割据,各占一方,各国的文字并没有统一,并且字体相当复杂。于是,秦始皇便利用自己国家的篆体,进行一定地删改变动,加以规范,来实行“书同文”的政策,统一天下的文字,废除各国的不同字形。
中国文字在发展到小篆的时候,轮廓、笔画逐渐地开始定型,象形的意味逐渐削弱,使得文字更加符合符号化,减少了书写者和读者的视觉混淆。这也是我国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规范文字的书写。秦王朝用整理后的小篆统一了全国文字,基本上根除了各地文字的差异,这使得中国文字在外形上产生很大的变化,较之以前“体异众多”的文字有了很大的改变,并且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笔。
秦朝小篆的由来跟一个“外来户”是脱不了关系的,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秦相李斯。这个“外来户”不但与小篆有着极大的渊源,而且还被世人称之为“小篆鼻祖”。文字方面的权威典籍《说文解字•叙》里面收录了一段李斯推行小篆的证据:“丞相李斯乃奏同之,罢其不与秦文合者。斯作《仓颉篇》,车府令赵高作《爱历篇》,太史令胡毋作《博学篇》,皆取史籀大篆,或颇省改,所谓小篆者也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,李丞相奏请秦始皇把文字统一起来,让所有与秦国字不一样的文字都从“字典”里消失掉。
李斯写的《仓颉篇》,太监赵高写的《爱历篇》,太史令胡毋写的《博学篇》都是之前的大篆,李斯把这些文字去繁化简,就有了所谓的小篆,颇像新中国改革繁体字。
小篆的一个特点就是“身材好”,秦统一六国之前,各国的字体如美女一般,环肥燕瘦,各不相同。而李斯经过细致的对比以后,发现秦国的大篆除了笔画略有繁琐之外,在大小字形上都比较匀称,于是,过胖的字和过瘦的字就都被李斯大笔一挥否决掉了。这不仅仅方便了当时人们的书写和文字交流,还有利于后世楷书、隶书、行书的发展,李斯真可谓是统一文字的“祖师爷”了。
以往许多文字由于各种原因,都非常不易铸刻在度量衡器具、货币、诏板上,小篆凭借其简洁、匀称的特点迅速走红于大秦帝国的器物上。其中,流传后世的就有《泰山刻石》,这部作品出自李斯之手,非常值得称道。据记载,秦始皇28年,嬴政率百官东游泰山,李斯作为当时秦始皇手底下写字最漂亮的人,自然要出来露一手,写几句歌功颂德的话。李斯职责所在,不得不认真对待嬴政交待的事情,以李斯的笔法,所作之碑自然不是凡品,后世观之,不由赞叹:“笔画圆润,挺遒流畅,笔笔如铁线;结体端庄严谨;字形稍长,造型健美;分行布白体势工整。”
唐朝李嗣真对《泰山石刻》给予了高度评价:“李斯小篆之精,古今绝妙。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,犹夫千均强弩,万石洪钟,岂徒学者之宗匠。亦是传国之贵宝。”大体意思是,李斯丞相的小篆,精妙无比,古往今来数他的作品最为妙绝。秦朝望诸山还有皇帝的玉玺,都是出自李斯之手,那些小篆犹如千万壮士发射强弩,堪比一万石重的大铜钟,怎么能单单是书法家的宗师可以形容的了呢?那也是万世传国的好宝贝啊!
李斯的文章能得到李嗣真这般评价,可以说是相当有成就了,唐朝的书法绘画成就非常高,作为先秦的书法家,能得到唐朝文艺大家的好评,足见李斯的小篆水平之高超了。
李斯创建小篆之后,他又和赵高、胡毋敬又用小篆编写了一些识字课本,比如《仓颉篇》《爱历篇》《博学篇》等,都成为著名的识字教材,可以说秦朝的小孩很幸运,从小就读到了国家总理和内阁重臣们亲自编写的教材,如此“殊荣”,如今怕是无人再有了。
秦始皇作为顶天立地的大英雄,功绩斐然,在统一文字这件事上也是值得称道的,如果没有李斯,没有秦始皇,那么百姓之间生意往来和书面沟通得遇到多少困难?在秦朝,虽然没有推广“普通话”,不过“普通字”小篆的作用还是无可替代的,小篆流传到今天,虽然实用性差了,不过作为书法艺术来欣赏,还是一件妙事啊。